新闻中心
News
分类>>2020年中考分数出来了宁县学子你上宁县哪所高中?
2020年中考分数出来了宁县学子你上宁县哪所高中?宁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宁县一中)创建于1942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市、县级农村重点完全中学,是庆阳市首批示范高中。
宁县一中地处甘肃省宁县早胜镇,原名省立中山中学,194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宁县中学,1956年又改为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1979年改为宁县早胜中学,1995年恢复宁县第一中学校名。被定为市、县两级重点中学。
宁县一中占地55361平方米,建筑面积30510平方米,学校有理化生实验室、电化教学室、多媒体语音室、千兆校园数字网和多媒体报告厅、电子阅览室、教师多媒体备课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配备齐全。
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78名,教职工186名,其中党员49名,民盟盟员10名,专任教师152名,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名,本科学历者139名,省级骨干教师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9名,具有高级职称的30人,中级职称的50人,师资力量雄厚。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华北相继沦陷,不甘忍受日本铁蹄蹂躏的大批 难民成群结队向大后方撤退。相对比较安定的陕西,甘肃成为了难民的 天然避难所。沦陷区的青年,知识分子也随着难民沿着西兰公路流向了西北。
西安事变后,国共联合抗日的大局形成,国共两党虽时有磨擦发生, 但也处于一个相对的和平期。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战场上的相持给后方带来了暂时和平。这种暂时的和平为政府发展教育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处于统治区的早胜,南与陕西长武接界经唐古道和西兰公路连接,东与党领导的只有十多公里之遥的半坡游击区为邻,北与红 区只有一河之隔。这里是商贸重镇,人口较多,交通便利,商贾辐辏。甘肃省政府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会议研究决定,建立甘肃省 立庆阳中学,地址决设宁县早胜镇,七月二十八日 ,省政府委任西 北的北大毕业生河北人王任民为首任校长。
经过数月筹备,十月十八日庆阳中学在宁县早胜镇宣告成立。为争 取双方青年,学校定名为“甘肃省立中山中学。”教员由校长聘任,待 遇 60-90 元不等,在聘任时双方商定。学生实行供给制,每生每月供给 小麦二斗二升(每斗 26 市斤),生活补助费一银元,边区来的学生加 倍优待。经费由省政府直接下拨。1942-1945 年,每周都举行纪念孙中 山的活动。每天早晨都升国旗,校长训话,学生穿校服佩校微。
校址三迁。学校成立时,校址在早胜北街东新城一带,先后借用民 房 11 所 136 间,土窑洞二十孔。校部设在北街东新城佛堂。1946 年学 校开始筹建新校舍。学校以早胜镇东南部福音堂两侧为新校址而开工建 设。当年拆除庙宇兴建土木结构瓦房四幢 20 间。这年秋,初一级新生 开始在新校舍上课。1947 年 2 月,西区人校长吴宝珊以防共为由将学校 迁至宁县新庄镇中心小学,占用校舍四十余间,借用民房七十余间,早 胜新校舍变为马继援部队的草料场。1949 年 3 月在学生的、 和青年教师权礼、学生左国柱等赴省告状下,经省政府干预学校迁 回早胜新校址(现址)。
数易其名。1942-1946 年,“甘肃省立中山中学”,1946 年抗战胜 利后更名为“甘肃省立宁县中学”。1950 年高中部停止招生,学校更名 为宁县初级中学(高中合并于庆阳一中)。1956 年全民大办教育,随着 学校的建立,学校更名为宁县第一初级中学。1957 年恢复高中招生, 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宁县中学。1959 年更名为“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 1979 年宁县人民政府决定学校以所在地地址命名,学校更名为“宁县早 胜中学”。1995 年学校恢复“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校名至今。
宁县一中从成立之日起就以正统的国民教育为己任,且以一贯之。不论是统治时期还是党领导之下,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 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屡受“肃反”“反”“合作化”“反斗争”“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等屡次运动冲击。但她始终 都将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使其成为国家有用的建设者和人做为学校的根本任务。都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做为学 校工作的主线。都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全体学生服务,以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 工作。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始终走在陇东基础教育的前列, 成为陇东人才的摇篮。
统治时期,学校以推行“特种教育”为首要任务。所谓“特 种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防共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灌输“国家至 ”、“民族至上”、“争取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思想。学校以国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宗旨,以 校训“礼仪廉耻”为治校根本。在师生中,积极发展组织和三民 主义青年团组织,并在学生中普遍建立童子军。每周举行纪念孙中山活 动,每天早晨升国旗,校长训话,学校设有专门的军训教官,定期举行 军事训练,实行“三三学制”。初中开设“公民、社会发展简史、国文、 英语 、算学、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国画、音乐、体育等课程。” 高中除设有上面所述的必修课外,另设有“童子军训练”“生物学”“伦 理学”课。每周每班排课 31-34 课时,并实行文理分科,早晚加开自习课。考试频繁,有月考、单元小考、中考、期末考试等。升留级制度严格。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宁中,县长罗金才兼任学校校长。本着“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精神,对学校教职工“原职留用,待遇照 旧”。9 月正式开学,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然后以《中国人民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 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为指导安博体育官网app,逐步对学校进行改造。在课程设置上, 取消了《公民》和《社会发展简史》,语文课剔除了课文中的和不 健康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具有精神的篇章,其余课程设置和课本沿 用旧设置和旧课本。1952 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制定全 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各种功课开始使用统一的新教材。1957 年 2 月,毛 同志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1958 年 9 月,中 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必须为无 产阶级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至此,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有了明确的界定和表述,也为宁县一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 方向,从而使学校的一切工作始终按这一方针执行。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 宁县一中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学校明确了“以人为本、学教和 谐、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中 心,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管理保质量”的办学思路。抢抓历史机遇,进行了设施更新,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和台 湾原财政部长王建煊先生联合建办“珍珠班”,和香港危房改造小组组 长卢光辉先生联合建办“女子班”和全国名校成都七中联合建办“网络 教育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农村中学办学之路。学校是“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诱思探究教学重点实验研 究基地”“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全国先进体育传统 项目学校”、“甘肃省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 会会员单位”“甘肃省高中新课改实验样本学校”、“庆阳市文明单位”“庆 阳市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十多年被宁县县委 、宁县人民 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七十六年春华秋实。建校至今共培养合格的高 初中毕业生 36940 名(其中:高中 20908,初中 16032),向各类大中 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 24219 名(其中:中专 737 名,大专以上 23482 名)。其中贾荣新被北京大学录取,张义民被北京大学录取,刘兆辉被清华大 学录取,邱文彦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韩琴被北京大学录取,张龙被清 华大学录取,赵英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闫江被清华大学录取,程文文 被北京大学录取,杨泽夏被清华大学录取,马一迪被北京大学录取,惠 玉祥被清华大学录取,豆鹏超被清华大学录取。他们的足迹遍布长城内 外,大江南北,分布于世界各地。或工或农,或政或商,或科技界或教 育界,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为世界的文明 与进 步贡献着力量,创造着自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是一中人成就了一中。建校至今共有分别来自苏、浙、闽、皖、豫、冀、 鲁、沪、津、奥、湘、宁、陕 、甘及南洋群岛等 19 个省市自治区的数 百名教师前来早胜,为宁县一中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渊 博的学识,专长的技艺,无私的精神成就了宁县一中。首任校长河北人 北京大学毕业生王任民是宁县一中的拓荒者。从接到省政府委任,组建 领导团队,租借民房民舍,招聘组织教师队伍,接收并招收学生,研究 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撰写教材,从七月二十八日到十月十八日正式开学, 短短八十天时间,一切安排就绪,需要何等的才能和精力。首任教务主 任是大学毕业生,山东人,解放后任平凉中学校长的周伯熊,先后担任 英语、化学、美术等教学工作。治校颇有蔡元培先生之遗风,罗织著名 教师,聚拢人才,为宁县一中的创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任训导主任北平美专(今中央美院前身)毕业徐悲鸿、齐白石的高徒河北元氏人张客南,平易近人,组织书画 义卖,向社会募捐用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担任《博物》、《劳技制作》课教学。总是将学生的 晚休,周末晚会组织的井井有条。首任总务主任河北学毕业生李风池随王任民校长一起来到早胜, 帮助王校长堪察地形,租借民房、规划布局、修缮校舍,短短八十天就将一切安排就绪,保证了如期开学。第二任校长山东人后定居的高惠庭,第二任教务主任 大学毕业生山西人冯惠 ,第二任训导主任山东 人杜守亭,体育主任山东人刘钟严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保证了学校的健康发展。早胜 礼,兰州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早胜任教,带领人员赴省政府告状,硬是将学校重新迁回早胜,解放后 曾先后在宁县一中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并主持校务,校长、名誉校长等职。恢复公职后多方组织教育人才, 为宁县一中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将毕业的精力贡献给了宁县一中的教育事业。平凉人丁汉英, 陕西人黄启民自大学毕业之日,就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宁县一中,直至退休。四川人柳励亚,广东人江同泉, 不习惯西北的寒冷,每到冬季手上总是冻疮累累,但仍用僵硬的手指夹着粉笔上课。山西人郝铨,四川 人赵则蓉,广东人赵虹,陕西人张秉银,甘谷人张行建为宁县一中的发展献出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早 胜这片热土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年轻的赵则蓉手持教本准备给学生上课,不懂事的女儿硬是抱着 妈妈的腿笑眯眯地来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响了,赵则蓉硬是掰开了缠绕的女儿的双手,推门走进了教室, 并关上了教室门,旁若无事地开始给学生上课。女儿倒在了雪地里哭了,什么时候停止的哭声无从过问。第二节课,赵则蓉老师又走进了第二个教室,还在上课,这一幕也永远定格在了宁县一中师生的心目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中教师队伍除解放前留任而外,从 55 年开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分配入校, 如丁英汉,黄启民,柳励亚,林长福、黄安澜、范万洲、黄志信、赵常育、肖翔发、陈于思、张常年、 王钊林、陈树清、王瑾堂、杨宏智、李生岳、李昭先、王新亚、匡胡宗等。他们中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 也有从大学下放的助教、讲师,其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深受学生爱戴,成为学校 工作的中坚。他们克服条件简陋,克服生活的极端困难,默默地耕耘在宁县一中的三尺讲台上,培养了 一届又一届优秀的高初中毕业生,也造就了宁县一中的新辉煌。
一九七九年庆阳地区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全区重点中学进行督导评估。专家们的评价是“校风好、教 风正、学风浓”,并被评为全区第一。时任庆阳一中校长的李文凯在参加完督导评估后在本校教职工大 会上以宁县一中数学教师张建英的备课为例对宁县一中大加肯定,并要求庆阳一中教师向宁县一中学习, 敬业乐教,无私奉献,搞好本校工作。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宁县一中全体教师敬业乐教,无私奉 献的精神永远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物理教师杨忠义临近退休,家中突遭变故,大儿子走失,给他造成 了致命打击,但他仍然坚持在高三讲台上,学校领导意欲将他所带的课程分减出去,但他摇了摇头说:“我 还行,青年教师工作负担本身就很重,我怎么能给他们再加担子呢?”并坚持参加全县的高考备考研讨会, 他说:大纲在变,做为教师必须掌握变化趋势,不然怎么能有效地去组织教学呢?语文 教师方正文身患 严重的失眠症,但对学校分配的工作从不推诿,高三语文教师紧张,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意欲让他多带 两个班,而面对将近退休又身患重病的他不好意思张口,他却主动地说:“你们不要不好意思,学校有 困难我知道 ,两个班是个教,三个班、四个班也是个教,无所谓,咱的职业就是干这个的”,高高兴兴 地挑起了四个班的高三语文教学重任。民盟宁县主委,宁县政协兼职语文教师艾稚青是县内公认 的语文权威。但在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厚厚的《辞海》《辞源》。每节课前他都认真翻阅资料,查找辞源,以求精准精确,用他的话说,“教书必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丝毫马虎,否则将贻误学 生终身。”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民盟事务或政协事务而耽误学生一节课,即使开会影响,他也要抽 空补上。数学教师李永兴已到退休年龄,但批文没有下发,本人意欲休息,学校领导让他再带一年高三, 将人生句号划圆。他高高兴兴地说:“再干一年就再干一年,退休也不在于一半年,而且还要将这个句 号划的圆圆的,才能一生无悔”。那年因公路加宽,他家的地方需要拆掉重建,这时他家已是房无半间, 学校领导给他在学校协调安排了一间房子,好让他度过难关。但他坚决谢绝,他说:“学校房子本身就 非常紧张,怎么能因为我的家庭困难给学校增加麻烦呢”,他硬是在公路边用废料搭了一间临时窝棚, 直至迁入新居,这年他是高三班主任,带两班数学课,没有因为家里建房而影响工作,他所带班级,所 带课程在全级依然名列前茅。英语教师燕维聪,爱人调往兰州,也替他在兰州联系好了工作,但他离不 开宁县一中,仍然坚持 在宁县一中工作,爱人无奈,只得重返早胜,陪他直至光荣退休。
七十六年过去了,一代一代一中人,在这里奋斗着,播撒着,从拓荒者到引领者,从先贤们到后来者。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从 28 人到 200 多人。学生从 281 人 到 2500 多人,(高峰期达 3400 多人),从租借民房到高楼林立,从麦 草铺、青油灯、到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一应现代化教学设施。他前进 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成功与喜悦,也充满着艰辛与曲折。前进的步覆中, 深深印记着一中人曲折奋进的足迹,成长的年轮里,圈圈流淌着一中人 艰辛探索的汗水;累累硕果中,牢牢镶嵌着一中人的才华与智慧。深埋 异土的英魂,白发皓首的长者,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完美高尚的人格, 才华横溢的学养,在宁县一中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座无形有形的丰碑。历史不会忘却,后来者不该忘记。
“质朴、执着、海纳、唯实”是宁县一中的精魂。宁县一中根植于早胜这块高天厚土之间,这里的人们就像他们脚下的这块黄土地一样厚 重而又朴实,纯朴的民风养育了宁县一中的精魂,又是宁县一中厚重的 文化氛围感召着,潜移默化着这里的人们。原庆阳市委孙效东在宁 县一中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这里很土气”。这是因为这里是低矮的平 房,露天的旱地厕所,尘土飞扬的场,陈旧匮乏的教学设施, 师生们的衣着打扮和普通农民别无二致。就连学校领导、教师们的谈话 也是满嘴的早胜普通话。庆阳市教育督导室主任张兴芳带领督导组一行 来校督查工作,正值孩子们在做课间操,他们一行对学生指指点点,原 来他们在数穿布鞋的学生人数,很惊奇竟达三分之一以上。这在全市完 全中学中绝无仅有。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辈绝大 部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他们认准了一个死理,这就是读书改 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这里的教师们也认准了一个死理,充盈的学养 是为师之本,教好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就是这个死理,让这些土头土脑 的孩子走进了北大,走进了清华,从这里人生再启航走向天山南北,奔 赴世界各地,成为众多行业的领军人才,创造着自己灿烂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个死理,让这些衣貌不洋的教师勇立时代潮头,内秀其中、学贯 东西,成为一方名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平凡着,默默着,改变着 众多孩子的人生命运,书写着自己的无悔人生。训导主任张客南在学生 和驻军部队发生冲突后,组织学生据理力争,并指派专人赴西峰 问集团军司令范汉杰告状,促使范汉杰派专人前来调查处理,释放被捕 学生,并调走了于营长。青年教师权礼、学生左国柱亲赴省城兰州向省 政府告状,促使省政府下令校长邱瑞珍取消了对部分学生开除学籍的决 定,并将学校迁回早胜原址。文化大期间,宁县一中的校牌被地处 县城的二中摘取,教师米维太等步行县城硬是将校牌扛着走回早胜,挂 在了宁县一中大门口,保住了宁县一中的原有位置。面对全国发生的城中现象,优秀学生大量的流向县城,流向市区,执着的一中人硬是凭借 着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坚强毅力,麻袋片上绣花,保住了宁县一中永远不 败的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引领陇东教育发展新潮流,永葆青春活力。宁县一中从创办初期,就汇集了全国仁人志士、学者名流,如北大毕业生 首任校长王任民,首任训导主任张客南,张客南本身就是徐悲鸿的高徒, 尤以用废旧报纸画小鸡著名。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教育名人汇聚早胜, 碰撞对接,形成独特的宁县一中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风格。五、六十年 代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名流加入,宁县一中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创造了宁县一中办学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历史上的早胜,以它博大的 胸怀接纳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客商,为其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使他们在 早胜发挥特长,施展才华,塑造了早胜陇东第一商贸重镇的形象。宁县 一中也犹如成长于斯的早胜一样,接纳吸收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加 盟教育。新的时期宁县一中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黎世发的“六课型 单元教学法”的引入,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教学重点实验研究室”的建立, 江苏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引入“省级新课改实验样本校” 的确定。人王建煊的“珍珠班”、香港人卢光辉的“女子班”的创立、 成都七中优秀教师异地教学网上模式的引入,有效地弥补了教师队伍严 重地方化、教学方法陈旧低效的弊端,使学校教育教学始终处于时代潮 流的潮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陋就简,真办教育, 办真教育是宁县一中历来的风格。针对性、有效性、长久性持续发力。不好高骛远,不追大求洋,不华众取宠,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和 实施既谋长远,又面对现状,针对性强,效果明显。针对教师不同的教龄、 不同的从业经验,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生理、 心理特性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目标,提出要求,组织活动分层次达标。“质朴、执着、海纳、唯实”的一中精神,是数代一中人共同奋斗的结晶, 也是规范指导一中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必将为一中的后续发展提 供内在的动力支撑。
面对新世纪,一中人正在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 精神境界,发扬“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 秉持“质朴、执着、海纳、唯实”的一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学教 和谐、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治教、以法治校、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向着“做一方名师、育一流人才、 建一流名校、创一流业绩”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竞争奋进,使这所 陇上名校永葆青春活力,健康持续发展。
宁县二中始建于1956年6月,是庆阳市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目前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108亩。在编教职工222人,专任教师162人。共有教学班级52个,在校学生3218人。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校园文明层次,根据省市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求,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宁县二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地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执行教育法规政策。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完善校长负责、监督、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定期召开行政扩大会、教师代表会、学生代表会、家长代表会、班干部和团员代表会,充分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决策。按照制度类、职责类、规范类、激励类等类别,重新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充实,修订完善,不断强化责任目标到位、制度建设到位和激励引领到位,全面落实《庆阳市中小学管理规范》。不断健全安全、卫生、安保体系,保障了学校的平安和谐。为了创建工作的有效的开展,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文件和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一把手”负主要责任,各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了计划,明确分工,靠实责任,分层推进,层层落实。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建绿色生命学校,育健康特长人才,创陇原一流名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秉承“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的八字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发展人性;以德养正,培育人格;以学增智,改善人生”的办学理念和“面向学生心灵、面向学生素质、面向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将体育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和读书活动与德育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实施“绿色生命教育”,不断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人的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三种生命形态的发展规律,整合常规德育内容,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新内容,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一是认识和珍爱生命专题,二是关注和关爱生命成长专题,三是创造生命意义和价值专题。先后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感恩教育读本》《感动中国人物读本》《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读本》《国学与文化》《安全教育读本》等15种校本教材,并将10种校本课程纳入选修课程系列。全校实施“每日一课”制度,各级各班每天下午上好一节德育课。周一是班会课,由班主任主持,主要处理班务,加强常规教育;周二是传统文化教育课,由辅导员负责,主要是讲故事、看视频、听案例等;周三是阅读课,由辅导员负责,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讨论,开阔视野,提高修养;周四是体育艺术活动课,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各专业队老师共同负责;周五是实践活动课,由班主任负责,主要是开展卫生大扫除、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学校还先后邀请励志演讲家李一、田军、刘希良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报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主题党日”和“党性锻炼日”活动以及“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和习总关于“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等重要文件精神。利用职工例会、道德讲堂、师德论坛等平台,通过观看视频、分享案例、共读文章等形式,加强引导和教育。制订了《宁县二中干部教职工16条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并与教职工签定了《师德师风承诺书》,加强了师德师风教育,规范了从教行为。以六十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回顾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对教师进行校史教育,凝聚了教师情感,振奋了教师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倡导合作、鼓励诚信的的温暖氛围。在教师中倡导“讲奉献、讲和气、讲合作”,建立起既鼓励竞争又提倡合作、既鼓励个别冒尖又促进整体提高的管理机制,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职称晋升办法和高考奖励办法,强化工作纪律,规范教学行为。本着“经营人心,凝聚人心,调动人心,达到上下一条心,用心工作”的思路,遵循“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的事规范化,规范的事精品化,精品的事人性化”的工作要求,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从教师的仪表、服饰、风度等外部形象文化和教师的仪式文化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方面入手,要求教师在校园内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教师言行的示范榜样作用;在课堂上坚持“参与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行为”——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变满堂灌为讲练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传统文化和“绿色生命教育”两大特色,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活力校园。按照“以文化人,活动育人”的思路,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技能,陶冶情操。开展了管乐、合唱、舞蹈、绘画、书法、腰鼓、体操、武术、篮球操、太极柔力球、播音与主持等20多种绿色体育艺术课程,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技能、张扬个性。利用校史馆加强校史教育,利用校刊《求索》、校报《星座》为师生搭建吐露心声、展示交流的平台。“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天早晚两次定时播送读书、文艺、新闻等节目,为师生传递正能量。利用晨跑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诵读《规》等国学经典篇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定期对校园宣传牌、电子屏、橱窗、标语以及楼道、教室、办公室标语和提示语等进行全面更新,重点突出传统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强大功能。由团委负责,学生自愿组织,教师参与指导的社团活动进一步规范化运行。目前共有各类社团13个,其中文学类5个,体育类3个,游戏类2个,吉他社、动漫社、科技社等各1个,参与学生达到600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的思想环境、健康的文化气息和蓬勃向上的创新精神。
学校不断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系列工程,不断加强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绿色人性化校园,为全体师生提供优美舒心的绿色环境。在洁净校园创建方面,坚持实行“一日三保洁”制度和每月“两次环境整治”制度,及时打扫卫生,净化校园环境。在氛围营造方面,及时对校园宣传牌、电子屏、橱窗、标语以及楼道、教室、办公室的标语和提示语等进行全面更新,重点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强大功能。在强化安全管理方面,通过落实“三签订”、“三排查”、“一整治”和“一揭摆”常规,加强“三防建设”。各班定期利用班会时间,广泛发动学生参与,采取自查、互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和现象进行彻底清查。两个校区分别划定了车辆停泊位置,规范了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为了加强住宿生管理,实施学生宿舍晚休值班制度,主管安全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以及政教处工作人员入住学生公寓,轮流值守,加强管理。在硬件建设和后勤保障方面,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拆除了操场南侧家属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扩大了操场面积,完成了塑胶体育场工程,结束了土质操场的历史。绿化了科技楼南侧校园空地,粉刷了学生宿舍和餐厅,更换了学生宿舍窗户护栏,完成了东校区厕所改造工程。更新了会议室桌凳及教师办公椅子,添置了办公电脑、学生桌凳、图书、仪器及体育艺术设备,联系校友捐建了价值10万元的音乐教室。
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了工作机制,提高了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法治观念,使校园文化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环境优美,学校育人层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特色基本形成,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五年来,高考二本上线人数一直占到全县总上线%以上,稳居全县第一。先后有李强、张超等应届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屈琬莹、高歌等学生被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艺术名校录取。学校先后获得“庆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庆阳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庆阳市德育先进集体”“省级快乐校园示范校”“省级德育示范校”等称号。
宁县四中始建于1957年10月,占地8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是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现有教学班44个,在校学生2304名,教职工207名,专任教师169人,高级职称教师38人,中级职称教师84人,省级优秀德育工作者、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6人,市级优秀教师14人,县级优秀教师48人。
学校现有教学楼2幢、学生公寓楼3幢、师生餐饮楼1幢、设有电子备课室、通用技术教室、阅览室、图书室、美术活动室、舞蹈室、文艺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德育室、标准化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等。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以德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立校”的办学策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嫁接。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集体备课与分层次开放式作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09年以来,从入口看出口,学校连续四次夺得全县高考应届生进线月,晋升为市级示范性高中。2014年高考,李克远同学夺得全县理科数学、理综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录取。学校连续12年获全县高考质量奖。2016年荣获“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2017年、2018年分获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综合一等奖、二等奖。